“山的那边有无限可能”
?从大山里的稚嫩青年到武警特战队员,从侦察尖兵到“金牌教员”,25年军旅生涯,李兴坤迎风追光,翻越了人生中一座又一座“大山”
?数千次试射后,他摸索出“精度破窗”狙击方法——200米距离隔窗射击目标,误差不超过5毫米
武警贵州总队某部李兴坤(右二)和队员们谈心(2024 年 4 月 28 日摄) 新华社发(陈地杰摄)
文 |《瞭望》新闻周刊记者 孙鲁明
大山的那边,是怎样的世界?
小时候,李兴坤曾无数次站在故乡湖南张家界桑植县的陡峭山梁上,伸长脖子向沉默的山影眺望。
直到21岁那年穿上军装,他第一次走出莽莽群山,走进了一个生机蓬勃的大时代。
从大山里的稚嫩青年到武警特战队员,从侦察尖兵到“金牌教员”,25年军旅生涯,李兴坤迎风追光,翻越了人生中一座又一座“大山”。这位武警部队贵州省总队某部的“中国武警忠诚卫士”,攻关破解多项复杂条件下射击难题,完成各类重大任务120余项。
“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。”李兴坤将这句话当作自己人生的座右铭。儿时心中关于“大山那边”的思索和追问,在猎猎军旗下找到了最炽热的答案——“山那边有无限可能,燃烧的青春一片光芒。”
“谁能拼搏,谁就能成为好兵”
山的那边,还是“山”。
新世纪来临,揣着入伍通知书,李兴坤走出湘西大山,过乡间路,转乘汽车,搭绿皮火车。第三次天亮时,他终于到达目的地——贵阳。
在这里,一座座“山”正等待这位山的孩子。
第一座“大山”是新兵连训练。那时,李兴坤身材瘦小,第一次摸底考核,成绩几乎垫底。
他给自己制订“加强版”训练计划,与跑道较劲,和器材死磕。烈日下,咬着牙一次次冲击障碍跑终点;战术场上,磨破膝盖也坚持匍匐向前;训练大纲和学习资料翻来覆去地啃……
下连时,李兴坤从300多名新兵中脱颖而出,以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被挑选到当时的特勤中队。
“谁能拼搏,谁就能成为好兵。”多年后,已是三级警士长的李兴坤,常用自己的经历鼓励身边的新兵。
勤学苦练,还不足以定义“好兵”的全部内涵。李兴坤出色完成各项重大任务,还破解多项技术难题。研发出能同时上传多个画面的侦察系统,探索空中侦察、攀登侦察、索降侦察等十余个课目的训练创新……他带领战友们攻坚克难,建树颇丰。
激励他站上履职“高峰”的,是深植于心的使命担当和勇于胜利的精益求精。
在城市反恐作战中,交通工具反劫持尤其重要,而如何克服车窗玻璃对狙击精度的影响则是重点中的难点。
“怎样才能减小射击误差?”许多个夜晚,李兴坤辗转反侧,作为狙击手面对复杂情况,他能否在实战中一枪毙敌完成任务?
他开始寻找答案。不同材质玻璃光折射造成远距离射击偏差问题,当时并没有数据参考,他找来各种类型车玻璃。射击距离、入射角度、玻璃厚度和透光率……李兴坤将可能的影响因素罗列出来,反复计算公差,排除误差。数千次试射后,他摸索出“精度破窗”狙击方法——200米距离隔窗射击目标,误差不超过5毫米。
长年军旅岁月,在李兴坤身上留下了许多职业烙印:出门在外,会不自觉计算风速;坐公交车,喜欢坐在视野开阔的最后一排。多年精益求精训练,养成他随时观察、迅速判断的战斗素养。
作为武警特战队员,“特”,还体现在哪里?体现在洞悉危险后依旧向前,面对生死考验时挺身而出。
那年,驻地山区输油管道泄漏,汽油四处流淌。李兴坤跟随部队赶赴现场。
附近居民都被疏散,两公里范围外设置了三道警戒线。情况十分危急,挥发的汽油直刺眼鼻,让人难以呼吸。只有深入核心区域查明情况并回传画面,才能确定有效的救援方案。
谁去?去了能否完成任务?李兴坤站了出来:“我去,我的兵龄最长,经验更丰富些。”在战友的注视下,他扛起侦察装备,向泄漏核心区出发。他采集回的现场情况画面,为后续成功堵漏、焊接封堵以及抢通输油“大动脉”提供了重要参考。
“曾经后怕过,从没后悔过。”李兴坤说,选择成为军人,就选择了使命、责任和担当。这些年,他先后3次获得国家级表彰、3次受到全军表彰,荣立一等功1次、二等功2次、三等功5次。
武警贵州总队某部李兴坤进行攀登训练(2024 年 7 月 8 日摄) 新华社发(归王彬摄)
一枚珍藏了20年的弹壳
2023年,武警部队一场无人机比赛开赛在即,战士何加他的心情不由得紧张起来。
夏夜,山风裹挟着草木的清香。师父李兴坤将徒弟何加他叫到身旁,把珍藏了20年的“宝贝”放到他手心里——自己实弹射击第一次打满50环时的弹壳。“相信自己,一定能行。”李兴坤拍了拍这位来自四川阿坝州黑水县的藏族小伙。
入伍之初,何加他瘦瘦的,普通话也不流利。对前途感到迷茫,他常到机关楼前的那面荣誉墙寻找力量——墙上镌刻着支队每一名立功受奖官兵的名字、手模和简要事迹。
凝视着师父的立功手模,何加他一次次地问自己:“我什么时候能在这里留下手模?”
李兴坤用休息时间陪着何加他念报纸,帮他纠正发音;夜深人静时,为他制订个性化训练方案。“班长用肯定的眼神、苛刻的标尺,一次次告诉我,努力就能实现梦想。”何加他说。
那一幕,何加他永远忘不了——
夏日,长途奔袭过后,大家席地而坐。李兴坤下了一道特殊的命令:所有人脱掉鞋袜。大家不解。直到他蹲下身子,拿出碘伏和针,将大家脚上的血泡一一挑破。那一瞬,不少年轻的战友红了眼眶。
作为老兵,李兴坤懂得年轻战士离家的思念、青春的彷徨和未知的迷茫。深夜悄然掖好的被角,训练间隙递上的一杯温水,动作走形时耐心的反复示范……他用粗糙的手掌,在细微处拢起一道遮风的墙。
2018年,他们所在支队的侦察专业扩展为独立的侦察中队。在李兴坤鼓励下,何加他成为侦察中队一名无人机操作手。
“研究新装备时,从性能参数到操作使用再到维护保养,班长都带着我们一点点揣摩,一项项攻关……”何加他说。李兴坤传授着“压箱底”的本事,让他慢慢放下焦虑,全身心投入无人机等新装备的钻研中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,何加他最终在2023年的武警部队无人机比赛中获胜归来,荣立二等功,如愿在荣誉墙按下自己的手模,和师父李兴坤的手模紧紧挨在一起。
如今,何加他已成长为总队响当当的无人机教员,培养无人机教学骨干150余人。师父送的那枚弹壳,和他自己的二等功奖章珍藏在一起。
这些年,李兴坤带的兵中有100多人评功评奖、23人考学提干。他们成长的每一步,都是李兴坤荣耀难忘的时刻。
师徒传承还在继续。如今,何加他有了新念头:“自己带的兵,什么时候能在荣誉墙上留下手模?”他的“爱徒”李威迪参加全军比武时,何加他将自己参赛获胜的无人机零部件送给了他。去年冬天,亲自为李威迪送喜报回家的何加他,体会到了师父李兴坤曾有的心情:“那一刻,我更懂得‘班长’这两个字的分量。”
粗糙的手 细腻的心
在常人眼中,李兴坤作为丈夫,并不浪漫。究竟喜欢他什么?面对提问,妻子任萍萍没有直接回答,而是讲述了多年前她第一次去李兴坤老家的故事。
出发前,除了大包小包的礼物,李兴坤特意买了一双拖鞋。当时任萍萍很不解。从县城出发,一路颠簸。前面遇到一条河,蹚水过河继续赶路,那双拖鞋派上了用场。
河水湍急,碎石湿滑,任萍萍换上拖鞋也站不稳、走不动。“我背你。”李兴坤蹲下身来。这一刻,任萍萍感到了真真切切的踏实。
终于到家了。山里多蚊虫,那夜,李兴坤点上蚊香,坐在她身旁不停扇着扇子。这个从未来过大山深处的城市女孩被感动了。
李兴坤有一双粗糙的手,右手食指第一关节的老茧又厚又硬,那是老狙击手特有的印记。但他的心从来都是细腻的。他把一家人的合影贴在衣柜内侧,设为手机壁纸。分别的日子里,他经常惦念,担心家里遇到困难。
一年,李兴坤带着双方父母亲戚一大家子到北京旅游。平常很少网购、甚至没点过外卖,一手操办了十几口人的衣食住行。第一次坐飞机的父母很兴奋。回程时,他特地买了经停转机的航班,只为让老人多体验一次飞机起降。
在部队的日子里,家人发给李兴坤的微信常常“石沉大海”。无论多么焦急担忧,任萍萍也从不打电话催问。直到收到李兴坤发来的一个字:“忙”,她才抓紧拨个视频过去。这是专属于两人的浪漫暗号。
任萍萍将家里客厅的一整面墙单独设计,悬挂着李兴坤多年来获得的荣誉奖章和孩子们的学习奖状。墙的一旁,挂着大儿子李诗杰写的字:忠信为事,廉耻立人。
青春如焰,一生似山。李兴坤用近万个日夜的拼搏,垒起了一座军人之“山”——它不追逐入云的壮阔,只为在祖国和人民需要时,成为最坚固的倚靠。
戎装廿五载,李兴坤攀登不止。“回首峰峦入莽苍”,他用奋斗践行军人最美的姿态,对背负的使命作出最深沉的告白。□